校园新闻

您的位置: 首页 >校园新闻>校园新闻>详细内容

劝为善举,行则义举——壮剧小品《劝学》的观后启示

时间:2016-06-14 16:58:32 来源:广西艺术学校 作者:李艳 浏览:
分享到:

劝为善举,行则义举
——壮剧小品《劝学》的观后启示
李艳

020.jpg

  《劝学》剧本的成立正在国家提出扶贫计划的关头,“劝”本身是一种思维的影响。思维的另一种通俗表达就是观念,这是我们二十年来关于贫、学出现的词。为什么贫困了,我们倡议应以积极的心态迎接人生挑战,勇于发现人生机遇;学了是为什么,我们早已从读书为了光宗耀祖转换到“知识就是力量”不是空话。贫困有许多生命的无奈,因为读书变得更加贫困似乎成了贫困的理由,让孩子放弃读书却又无法改变贫困,成了生活的雪上加霜。

  在《劝学》剧目中,山村学校校长黄大江肩负培育国家后代的艰巨使命,为使困难家庭中的优秀学生韦桂花继续上学,是强调国家的期待,更细化的是总书记提出的“精准扶贫”。剧本创作动机是透露农村现状,这看似是一个传统的创作题材,但是本剧的创作支点即不“老生常谈”地强调苦难,也不过多渲染穷困。而是在病痛到来与挣钱无门早已不是农村人民专利的今天,国家帮助的声音不是那么空无飘渺。

  不可否认,作为现代个体,我们响应国家号召、配合国家政策的执行、落实国家文件精神是义不容辞的。而作为一个教育者的角度还必须树立有育人的责任,进而还有“黄大江校长”的国家工作人员的身份。这些是“劝学”的触动点。《劝学》作品中塑造的人物的理想是让所有平民孩子都能有书读、读得成书。为让孩子来读书,人物必须冲破困难,自己身体上的,对方思想上的。

  “冒风雪,爬山路,急忙赶往龙脊坡”//这说明了中国基层教育里许许多多校长们的实际工作状态;“开学已经二三天,学生不见来几个”//这预示着像黄大江一样的教育者们真实的责任担忧;“这个事情可不小,爬山涉水去劝学”//则坚定表现了教育者们尤其是领导真心实意的行动。这一段唱词为一开场就出现的,剧本的设计直接、明了,毫不拖泥带水。却也清晰交待了责任是如何艰难演进,让观众几乎可以亲身感受到,我们信息发达的今天,做一件事其实真的很不容易!

  人民的情况国家懂,不是无动于衷而是一直在想办法并且去落实。因此,剧本真正要说的是“解决”。
  中央文件解民忧,教育扶贫要做好;
  爱心助学靠社会,孩子上学全免费;
  逐步建立好机制,不让孩子把学辍。

  提问题是我们任何一个人孩童时就会的,可是“解决”却是我们一生都不见得能够完成或者做到的。“解决”的主角是谁?是我们每一个人,至少在剧中,解决不是黄大江一个人的事。作品的最后以喜剧收场,这符合当下人的审美意识。解决,是黄大江与韦桂花一家人共同的事。黄大江传递着国家的声音、韦老旺夫妇响应着国家的政策、而小小年纪的韦桂花自己则要履行着国家的文件,这是什么,是梦。圆梦,是黄大江的,更是韦桂花一家的。

  《劝学》选择以广西地方剧种的壮剧形式出现,对宣传“精准扶贫”工作在广西的开展有着深一层的意义。壮族,是中国第一大少数民族,拥有十万大山的广西不仅沿边,而且沿海。壮剧在近年的中国戏剧舞台上似乎并未给观众留下过多的深刻印象。上个世纪的90年代,广西壮剧团《歌王》进京演出,让观众领略了广西地方剧种的风采。可是,在电视综艺节目繁多的当下,我们自己的地方戏曲却似乎离我们渐行渐远。多少生活在大山里的农民们在网络信息如此发达的今天,如何接触艺术作品,如何通过艺术作品了解国家的政策正是激发《劝学》的编剧,同时又是校长的隋德平产生创作灵感的重要思想源泉。


 

 

 

×

用户登录